▲国际韩礼德研究会“话语分析中山论坛”线上会议
4月16日上午9时整,会议主持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唐子茜老师介绍了本次会议与会的专家学者。来自国内外高校的18位学者将进行主旨发言,会议吸引了海内外逾500位听众参与旁听,除全国各地外,这次会议还有来自德国、英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听众 。
介绍完毕,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丁建新教授致会议开幕辞。他简要介绍了国际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的历史和宗旨,并对近年每年四月举行的“话语分析中山论坛”,“云论坛”,座谈会等进行了回顾,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韩礼德研究会发展的期许和展望。
致辞完毕,丁教授以“作为人类科学基础的语言学:论沃尔夫理论体系的当代意义”为主题的发言开启了16号的会议。丁教授对沃尔夫理论体系的结构进行了解读,同时阐述了语言性思维,语言构建现实,语法切分经验,显性范畴和隐形范畴,语言相对主义等方面的内涵及意义。
丁建新教授的分享结束之后,来自利兹大学的刘喆博士对‘Political Internet memes from China: a multimodal corpus-based analysis on the Diba Expedition’进行了研究分享。刘博士从帝吧远征的介绍开始,包括其研究方法论,研究发现等作了生动有趣的展示,分享完毕对听众关于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第三位与我们分享的是吉林大学王峰博士,其题目是基于扎根理论研究:长白山冰雪旅游的跨文化体验话语分析。研究以近几年长白山旅游统计数据为背景,分别对长白山冰雪旅游在国外游客中的感知形象,长白山各感知形象间的逻辑关系及影响作了介绍,并构建模型。此外,还包括通过各感知形象间的相互作用为景区推导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
王峰博士分享完毕,呙娅博士基于语料库的学术话语小句复合体对比研究的发言以复合小句为案例的前言随之开始。问题提出后,对其研究理论,语料库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及研究结果作了详细的展示。
时间来到16日上午11时20分,准时进行下一场报告分享的是澳门大学杨荟博士。杨荟博士分享题目为“田园女权与身份认同:社交媒体上的女权主义中国化”杨博士从“女权”作为话题导入,基于微博,知乎等平台的语料对女权问题的背景,身份政治作了介绍与分析。
16日上午场会议最后一位发言的是广州航海学院谭晖教授,其主题是“话语,建筑与后现代”。建筑言说思想,表征权力,建筑与社会、文化互为构建。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因为其定义的相对清晰性和肯定性在后现代主义描述中具有重要地位。谭教授在后现代主义性质以及后现代文化图景的基础上,结合Lyotard和Venturi等人关于后现代建筑的观点对后现代建筑话语进行了分析。
16日下午2点30分,国际韩礼德研究会“话语分析中山论坛”线上会议下午场精彩继续。
首先是肇庆学院杨维忠副教授的汇报。杨博士以疫情话语的语义韵建构为话题,从语义韵的概念背景切入,其概念于1993年被引入学术视野,并已成为语料库语言研究重要范畴。杨博士介绍了语义韵概念的适用性及其建构,并结合时事,基于疫情话语“口罩,躺平,清零”等话料,学理与案例相结合进行对语义韵的分析,并依此建构了语义韵同文化语韵的交互关系模型,为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多元化增加了一个新的视角。
而后,江西师范大学胡勇副教授作了“概念意义视阈下多模态叙事绘本图文关系研究”的演讲。话语研究的多模态转向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和话语分析的重点关注对象。其中,图文关系是探讨多模态之间协同互补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组关系,胡勇副教授以《邮递员叔叔的奇遇》为对象进行及物性分析。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分析框架为理论方法,探究多模态叙事绘本中,图文符号系统概念意义的创建以及图文意义的跨符号互补机制,为中国语境下多模态叙事语篇的图文互补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紧随其后,湖南师范大学秦勇博士作了“普适的系统功能:从语言描写到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分享。秦勇博士从多个方面解释为何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门极具全面性和普适性的学科,其从诞生开始一直肩负着诸多研究应用的使命,如符号学,翻译研究,多模态等。其普适性是浩瀚的,此后系统功能学的研究依旧任重道远。
重庆邮电大学王晶副教授主要从三个部分分享了“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话语研究”的研究成果。国际传播也是一种跨话语体系的人类交往行为,王晶副教授以对大阅兵进行报道的主流媒体新闻文本为语料收集对象,对研究结果作了分析之外,王晶副教授呼吁应关注语言的力量,因语言可以以“言”赋形,以“言”移位,以“言”取效,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要避免他者歪曲和恶化就必须强调自我表达。 而后,广州大学胡安奇博士对“新冠疫情隐喻图谱及其生命权力模式阐释”作了系统解读。胡安奇博士首先回顾了福柯及其思想肖像,引出“生命权力”的概论,并基于此对疫情作为社会文化实践的话语进行了分析。
16日最后一场分享“生命政治视阈下的疫情防控话语研究”来自华南农业大学沈文静博士。新冠疫情将身体,技术,生命政治等问题以一种更加激烈的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基于生命政治理论,沈文静博士对新冠大流行语中的生命话语,身体话语,技术话语以及人的主客体双重身份进行探讨与阐释。
16日的会议精彩纷呈,17日上午精彩继续。
第一位带来主旨报告的是上海师范大学符小丽博士,主题为“基于Wmatrix的政府工作报告外宣中政府形象研究”。符博士以语料库软件Wmatrix,话语历史方法为理论框架,考察了2014-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外宣中建构中央政府形象的建构策略。研究发现,报告外宣通过命名策略、述谓策略和论辩策略塑造出中央政府亲民而权威的群内主体,彰显其为民服务、实干、简朴和负责的形象,突出其坚定建设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决心。此种群内形象的建构源自报告英译的政治诉求和报告外宣的最终目的。
而后,北京交通大学刘玉洁博士以“法治中国”多模态建构研究为主题,从多模态话语的使用入手,反腐公益广告的语类为案例,探究了用于法治宣传的海报,公益广告,专题片,纪录片等的“法治中国”符号含义及多模态话语建构机制。
吉首大学林燕副教授就“国家语言政策下景区语言景观研究-以张家界为例”作了研究分享。林燕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张家界的现状,以景区语言的使用为研究语料,重点选择了永定区和武陵源这两个地点作为研究对象作了解读。
茶歇时间过后,学者们休憩归来。广东工业大学朱黎黎博士就“政治话语协商架构分析”作了主旨发言。研究将论证分析与政治话语的架构结合,提出政治话语的协商架构图式。研究发现:一方面目标论证的环境前提被凸显,强调支持贸易保护政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后果论证前提被凸显,引导受众反对贸易保护政策。
广州中医药大学李恩耀博士主旨发言主题为“社交媒体中高校话语身份建构:社会符号学视角”。市场力量日益影响高等教育,社交媒体丰富的多模态符号资源对高校身份建构与形象传播至关重要。李博士探讨了社交媒体中视觉符号与机构身份建构的互动,拓宽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和机构身份研究的范围,同时研究聚焦的香港高校身份建构同时对中国内地大学身份研究也有一定意义。
本次最后的主旨发言来自汕头大学陈柳博士: “后人类身体:小说《慢人》中的反英雄老年形象研究”。借助后人类视角,陈博士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后人类身体的渴望。在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下,身体沦为传输信息,传递欲望,谱写英雄故事的载体。小说《慢人》中的老年保罗具有反英雄特质。他身体的‘慢’与停滞阻滞了欲望与信息的传递。他对假肢的抵抗,既消解了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叙事,也令人反思后人类身体的遭遇。
至此,2022年国际韩礼德研究会“话语分析中山论坛”线上会议的发言顺利结束。一场疫情开启了21世纪20年代,时间开始加速,科技让一切变快,物质生活依旧俗常,精神生活空间却比过去显得逼仄。所幸我们还能借过互联网让学术和自由思想驰骋,这让我们更期待“韩礼德研究会”以及更多的“韩礼德研究会”来承载人文情怀。
“学术乃天下公器,有选择才有自由”。在商业力量主导着流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走向的背后,我们感谢坚守学术初心的专家、学者、知识分子在共同守护着这一方支持我们思想缱绻的天地。2022年国际韩礼德研究会“话语分析中山论坛”线上会议在主办方,各位专家学者,会务组工作人员以及与会人员的支持下顺利落幕。期待下次韩礼德研究会,我们已然相聚线下,再探讨学术话题。